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佛家哲學研究下
SEMINAR ON BUDDHISM(2) 
開課學期
95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蔡耀明 
課號
Phl7017 
課程識別碼
124 M0252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共306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藉由佛教經典的閱讀,探討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課題,從此形成經典閱讀與哲學討論在經緯交織的面貌。
印度佛教隨著修行講究上的差異,發展出二大道路:一為解脫道,另一為菩提道。解脫道包括聲聞乘和獨覺乘,以生命體從世間的捆綁得到解脫為目標,屬於初步或基本的講究。菩提道的目標,則在於全方位成就無上菩提與廣泛地利益有情,屬於更進一步的講究。對佛教的實修與義理的探討,若從解脫道入手,也因此較為容易,並能據以循序漸進。在解脫道形成若干認識之後,有必要將觸角繼續伸展到菩提道。
人文學科研究所階段很重要的一環,即培養出面對原典的眼光與能力,再佐以第二手的學術論著或參考材料,發展出思辨與論述的技巧。倘若對原典生疏,不僅談不上專門的研究,開展不出個人的研究風格,而且對於第二手資料亦難以取捨或斷定優劣。有鑒於此,本課程大部分的重點,將放在這二大修煉道路的經典,再延伸到相關的學術論著。
修煉的道路雖有差別,流傳的典籍也有不同,但是基本概念則有其一貫的看法與條理。以經典的閱讀為背景,本課程一大半的重點,站在臺面成為單元主題的,卻是佛教哲學的基本課題。這當中,列為課程提綱的單元項目的,包括生命歷程的實在性�生命歷程當中的數量變化�文殊菩薩法門�觀音菩薩法門�普賢菩薩法門�虛空藏菩薩法門�佛教禪修哲學。藉由這些單元項目的典籍依據、學術論著、課堂討論,將可對於佛教解脫道、佛教菩提道、佛教哲學的課題、與關聯的學術操作,展開哲學思辨的投石問路之旅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的目標,在於就所設定的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課題,透過相關經典的研讀、講解、詮釋、論陳,以及透過當代學者相關論著的討論,從而對印度佛教解脫道與菩提道的哲學操作與特色,建立以經文做為依據的思辨與認識,並且奠定從事專門的佛教哲學研究的基礎。 
課程要求
授課教師編印課程大綱及講義,並準備相關資料於上課前發給學員,請學員務必預習。講授、提示要點、引發思考、提問、與專題討論交叉並進。討論時,要求言之有物,以佛教的經論傳統為根據,搭配當代的哲學研究的成果,藉以培養佛教哲學的眼光和洞見,並且養成學術所要求的清晰、條理、論辯、與知識內涵。 本課程定位為研究所層級的專題討論課,並非大學部一般的導論或通論課。學員不必有佛學背景,卻須快速補足佛學基本素養,且須預先研讀本課程大綱所列的主要的課程材料,包括原典和當代學術論著,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,以及按時完成學期作業。每一單元主題所列的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,多少皆具參考價值;若是碩士班研究生,並不硬性規定必讀;若是博士班研究生,則要求藉此量力或盡力拓展課程修讀的廣度、深度、和層級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4:20~15:10
每週五 15:30~16:20 備註: http://ccms.ntu.edu.tw/~tsaiyt/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如「課程進度」所列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上課 
40% 
本課程強調隨著進度,接續展開閱\讀、思辨、寫作、和討論的練習,藉以歷練出綿密且紮實的學養。 
2. 
期中報告 
20% 
學員除了預先準備每一週的課程材料,整個學期將有二份書面的學習報告;原則上,以「課程進度」所列材料為依據之範圍。第十四週(2007/06/01)繳交至少4頁的學習報告,並且在課堂上輪流做口頭發表,以及相互討論,佔學期成績20%。 
3. 
期末報告 
40% 
第十七週繳交至少8頁的期末報告,並且在課堂上輪流做口頭發表,以及相互討論,佔學期成績40%。這二份報告,可散開來針對不同的課題或品目,成為不相統屬的習作;也可前後一貫,整合成為一篇論文。報告的寫作,要求用心、動腦、特色。平時表現(含出缺席狀況)佔學期成績40%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3/02  生命歷程的實在性:實在與虛幻:經典篇之一
* 《雜阿含經•第265, 273經》,劉宋•求那跋陀羅於435-443年譯,大正藏第二冊(T. 99, vol. 2, pp. 68b-69b, 72b-73a)。
* 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•第九會•能斷金剛分》,一卷,唐•玄奘於660-663年譯(T. 220 (9), vol. 7, pp. 980a-985c)。
* 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•第二會•幻喻品第十,夢行品第五十六,實說品第八十四》,唐•玄奘於660-663年譯,大正藏第七冊(T. 220 (2), vol. 7, pp. 53a-57b, 274a-275a, 422a-426b)。
 
第2週
3/09  生命歷程的實在性:實在與虛幻:經典篇之二
* 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•第二會•幻喻品第十,夢行品第五十六,實說品第八十四》,唐•玄奘於660-663年譯,大正藏第七冊(T. 220 (2), vol. 7, pp. 53a-57b, 274a-275a, 422a-426b)。
 
第3週
3/16  生命歷程的實在性:實在與虛幻:論文篇
* Jim Baggott, “Epilogue: The Persistent Illusion,” A Beginner’s Guide to Reality, London: Penguin Books, 2005, pp. 228-240.
* Joel Feldman, “Vasubandhu’s Illusion Argument and the Parasitism of Illusion upon Veridical Experience,” Philosophy East & West 55/4 (October 2005): 529-541.
 
第4週
3/23  生命歷程當中的數量變化:一多之論究、增減之論究:生命歷程之無盡相續與生命平等性
* 《雜阿含經•第290經》,劉宋•求那跋陀羅於435-443年譯,大正藏第二冊(T. 99, vol. 2, p. 82a)。
* 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•第九會•能斷金剛分》,一卷,唐•玄奘於660-663年譯(T. 220 (9), vol. 7, pp. 980a-985c)。
 
第5週
3/30  菩提道菩薩行的實踐哲學>文殊菩薩法門之一
*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·第七會·曼殊室利分》,二卷,唐·玄奘於 660-663 年譯,大正藏第七冊(T. 220 (7), vol. 7, pp. 964a-974b)。
 
第6週
4/06  溫書日 
第7週
4/13  菩提道菩薩行的實踐哲學>文殊菩薩法門之二
*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·第七會·曼殊室利分》,二卷,唐·玄奘於 660-663 年譯,大正藏第七冊(T. 220 (7), vol. 7, pp. 964a-974b)。
 
第8週
4/20  菩提道菩薩行的實踐哲學>觀音菩薩法門之一
* 《妙法蓮花經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七卷�第七卷,姚秦·鳩摩羅什於405或406年譯,大正藏第九冊(T. 262, vol. 9, pp. 56c-58b)。
 
第9週
4/27  菩提道菩薩行的實踐哲學>觀音菩薩法門之二
* 《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》,二卷,北宋·施護於1009年譯,大正藏第十二冊(T. 372, vol. 12, pp. 357c-364b)。
 
第10週
5/04  菩提道菩薩行的實踐哲學>普賢菩薩法門之一
*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·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》,四十卷�第四十卷,唐·般若於798年譯,大正藏第十冊(T. 293, vol. 10, pp. 844b-848b)。
* 《大方廣普賢所說經》,一卷, 唐·實叉難陀於700-704年譯,大正藏第十冊(T. 298, vol. 10, pp. 883a-884a)。
 
第11週
5/11  菩提道菩薩行的實踐哲學>普賢菩薩法門之二
* 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,一卷,劉宋·曇無蜜多於424-442年譯,大正藏第九冊(T. 277, vol. 9, pp. 389b-394b)。
 
第12週
5/18  菩提道菩薩行的實踐哲學>虛空藏菩薩法門之一
* 《虛空孕菩薩經》,二卷,隋·闍那崛多於 587 年譯,大正藏第十三冊(T. 408, vol. 13, pp. 667c-677a)。
 
第13週
5/25  菩提道菩薩行的實踐哲學>虛空藏菩薩法門之二
*《大方等大集經·虛空藏菩薩品第八》,六十卷�第十四至十八卷,北涼·曇無讖等於 414-426 年譯,大正藏第十三冊(T. 397 (8), vol. 13, pp. 93a-128a )。
 
第14週
6/01  學員發表與討論 
第15週
6/08  佛教禪修哲學之一
* Sarah Shaw, “Chapter 1: Introduction,” Buddhist Meditation: An Anthology of Texts from the Pali Canon, London: Routledge, 2006, pp. 1-20.
 
第16週
6/15  佛教禪修哲學之二
* Andrew Skilton, “State or Statement?: Samadhi in Some Early Mahayana Sutras,” The Eastern Buddhist 34/2 (2002): 51-116.
 
第17週
6/22  期末報告